A
P
P
CPCIC
CPCIC

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高端对话 | 石化行业创新发展的未来

发布时间:2021-11-26  阅读次数:1857 来源: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

高端对话 | 石化行业创新发展的未来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巨变之中,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国家治理模式、经济组织形式以及全球政治多极化格局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大转型和大重构,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新的全球性挑战。不仅逆全球化给石化行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严峻的碳减排压力,也使全行业面临着成本、技术、工艺、管理、替代能源竞争等诸多挑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同样给全行业发展带来全新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将进入发展方式大转型和大重构时代。

 

在这个转型与重构的时代,如何认清行业的创新发展趋势,攻克行业最具颠覆性的关键技术,破解双碳下绿色发展之道,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成为时下石化发展的思考重点。在此背景下,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之高端对话十月在宁波成功举办,学术大咖和行业名流齐聚于此,就石化行业创新发展的未来,展开了深刻的探讨。

 

这是一场高端的学术盛宴

 

本场高端对话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主持,参与访谈的嘉宾有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莱维特教授,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张建胜教授,上海华谊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顾立立,万华宁波高性能材料研究院院长兼材料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陈连清。(中国工程院干勇院士因临时时间冲突未能出席)。学术界和行业界的重量级人物汇聚于此,共同探讨石化创新发展的未来。

 

图片

 

这是一场丰盛的知识大餐

 

学界大咖与企业名流深入探讨石化未来发展的重要关切,研判碳中和的策略与未来路径,创新机制的优化建议等,思维激荡,智慧的火花频频绽放,金句频出,引人入胜。台下座无虚席,掌声不断

 

迈克尔·莱维特:建立智能生态系统有助于更好实现碳中和目标

 

图片

 

诺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教授参加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之”高端访谈时表示,建立智能生态系统有助于石化行业更好实现碳中和目标。其一,碳中和将是一场新的能源革命,将开启生产生活的新时代,碳排放总量控制有助于能源的有效利用;其二,通过智能化手段量化能耗,在各行业各领域实现能源资源的数字化调配和精确化利用;其三,通过建设全球化的智能城市,科学规划全球总体的碳目标,并在能源保供的基础上设定减碳体系,这将为工业提供一定的时间来掌握碳减排和碳捕捉的技能,最终实现生产发展与节能降碳的平衡。

 

创新不是说出来的,是靠年轻人拼搏出来的。他称,创新的主要贡献者是年轻人,诺贝尔奖获奖者通常年纪较大,并不是说人干一辈子才会有成就,而是诺奖对研究的评定通常需要历经长期评估和多领域论证,看其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而往往这些研究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这就需要在科学领域,保有坚决的革命意志和顽强的创新精神。年轻人是创新的火种,国家要激励创新,要尊重和鼓励年轻人的尝试。

 

他认为中国在碳中和的推进上做得很务实,近几年风电装置明显增长,铁路沿线均可见到运转的风机,相信中国有能力探索新型能源结构和新的用能体系。

 

刘科:实现氢平衡是石化行业碳中和的关键

 

图片

 

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教授在分享时讲到,“实现氢平衡是石化行业碳中和的关键。”炼油石化过程是提升氢碳比的过程,要么脱碳,要么加氢。而使用绿氢将是实现氢平衡的趋势之一,在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配套发展绿氢是较优选择。

 

发展能源要拥有全球化思维,在资源地生产运营搭配便利的国际贸易,成本更为经济。我国的能源大量靠进口,基础产品大量出口,两头在外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能源自给给足、补齐短板的道路,而是要优化长板,对外合作共赢。

 

对于双碳而言,全世界只有约13%的石油生产石化产品,剩下的约87%的石油作为燃料消耗。如果把全世界的化学品都用二氧化碳来造,也只是解决13%的石油排碳的碳中和问题。因此从规模上二氧化碳制成化学品并不具备减碳价值。另外,用CO2转化为其他化学品,消耗CO2的量与排放量相比很少,对减碳的贡献相当有限,另外,CO2性质稳定,转化过程耗能较高,而转化CO2通常是需要能,路径正好相反。

 

在石化未来发展的方向上,储能是个瓶颈,但用风光制绿氢,再通过生物质气化等方式制成液体能源是较好的思路,无论是做汽车燃料或下游做塑料,都具备了绿色的底色。

 

在创新发展机制上,用人评价体系要更为宽广,对人才的引进不能仅限于学术界或研究院的高端人才,更要引进工业界的高端研究人才。企业是行业创新的主体,企业的创新往往引领着行业的前沿发展方向。在国际期刊杂志上发展文章固然重要,但解决卡脖子技术需要工业界来主导,需要培育如华谊、万华这种工业的研究人才,补技术短板,实现技术攻关。

 

张建胜:加大自主创新,进一步提高能效,推进碳循环

 

图片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张建胜教授谈到,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相比前年,重要强调了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国家领导人去西北能源基地调研时也多次提到,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提高自主供给能力。我国石化行业的发展要结合国情和发展阶段,加大自主创新。不能指望用市场换技术,推动创新才是必由之路,同时,降低技术成本也是产业化的关键,如同美国实现页岩气革命,主要依靠低成本的勘探开采技术,成功使其从石油进口国转变为石油出口国。

 

从双碳的角度来看,碳排放权其实是发展权,对于碳捕捉要存有经济观念。工业电厂烟气CO2浓度仅有16%,如何利用捕捉的碳是重要问题。煤化工、石油化工有天然的化学固碳作用,最核心的问题提升炭的高效利用,以及有效推进碳循环,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石化创新发展有三点,一是要集成创新,科技决定能源的未来,科技创造未来的能源。创新不能单靠一个学科发展,要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比如我们研究的炼钢、炼铁,铁矿渣综合处理集成创新,通过煤生产CO和H2直接还原铁矿粉,炉渣回收利用,取消了焦炉的应用,既实现了行业融合与集成创新,也解决了高排放高污染的问题。

 

二是,研发不能为专利所限,在国内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尚待提高的情况下,研发需要不断进步和创新,赶在时代的前列,争取先发优势,市场只能模仿和跟随,无法超越。

 

三是,产业链高端化,做高附加值的产品。目前我国煤制油经济性差,主要问题是下游技术未能突破。如能分离煤制油中10%-20%的高碳醇,或是高端蜡等高附加值产品,将极大地提升经济效益。

 

顾立立:用新能源、新材料、新环保、新生物开拓石化创新的未来

 

图片

 

石化创新发展的未来,主要体现在四新上,新能源、新材料、新环保、新生物,”上海华谊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顾立立讲到,在新能源方面,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加储能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维持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创新,华谊一直在科技创新上做着积极的探索,在新领域的布局上做着有益的尝试,积极布局新能源建设,如电池正极材料、隔膜材料,建立并运营加氢站,推动氢能示范;同时,积极布局新材料产业链,推进资源由能源化向原料化转变,加大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C1-C4,氟材料,聚酰亚胺等特种工程材料,以及特种工业气体等;再次是推进环保和循环经济,加大节能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绿色工厂的建设,如广西钦州化工一体化基地,围绕下游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布局高端功能性新材料,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最后是加大新生物布局,耦合化工价值链,结合生物与化工,积极发展制剂和可降解材料等,形成低碳、绿色发展的循环。

 

对创新发展而言,华谊有三大做法供各位参考,一是构建开放性的创新组织体系,将技术研究院作为科技成果孵化器和转换平台,建立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推进跨企业协同的关键技术攻关,集中力量突破一些卡脖子的技术。

 

第二,打造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创新人才的层次和结构。通过课题组长的竞聘,院企双向挂职锻炼方式,培养一批集团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多元化、本土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人才队伍。

 

第三,构建多种形式的创新激励机制,助推重大成果的快速落地。通过股权激励、成果入股、效益奖励、收益提成等方面激励创新,举例讲,超高分子量聚丙烯的产业化项目,通过股权激励和成果提成,三年间营收增长了50%,也促进了项目的快速推进。

 

陈连清:创新发展是持久战、阵地战、特种战

 

图片

 

万华宁波高性能材料研究院院长兼材料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陈连清讲到,石化行业的未来方向将会是双碳创新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下游一体化,以及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

 

在节能降碳上,提升能效,降低能耗不仅关乎工业生产,也关乎人民生活。万华在过去15年间,MDI单吨能耗下降了73%,十四五时期能耗力争再降50%,这是一个企业的承诺,与此同时,人们的日常节能如绿色出行、节约水电也是为碳中和贡献一份力量。

 

从企业创新来看,目前的创新已经不是游击战,而是持久战,风物长宜放眼量,创新是企业整体未来长远战略的一部分,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涸泽而渔;创新是阵地战,是多兵种的协同,万华注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大高校,研究院,以及跟客户的协同,与整个市场生态同步创新;创新是特种战,万华高度重视特种兵,以研发部门为重装阵地,研发部门在职级、收入、地位上都高于其它部门,以保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靠研发的特种战力立于不败之地。

 
 

 

李寿生:双碳目标对石化而言是挑战,但更是机遇

 

图片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在主持中提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石化行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有着更为迫切的要求。当前国际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对于我国进口依存度较高的先进材料和高端化学品,其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国际承诺对于我国能源化工的高效发展目标而言,要求更艰巨,任务更严峻。

 

双碳目标对石化行业而言是挑战,但更是机遇。从数据来看,整个石化行业能源消耗总量是6.85亿吨/标准煤,在全国的能源消耗中排行第四,位于发电、冶金、建材之后。2020年石化行业CO2排放量是13.84亿吨,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正确看待二氧化碳,掌握二氧化碳减排和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工艺,将是石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的形势下,我国石化行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动力。强化科技创新,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的关键举措,也是提高自身竞争力,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践告诉我们,谁不能正确认识未来,谁就没有未来。石化行业未来的发展创新,要在行业新时代创新规划的引领下,瞄准世界化学工业创新的战略高端前沿,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将科技领军企业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力量有效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其整体效能,这是我们行业的共同责任。

 

科技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需求、继承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则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要以企业牵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高水平研究院校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要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培育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

 

石化联合会要坚持创新战略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生命科学、化学制剂等方面把企业和高等院校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竭尽全力搞好协调服务,架好企业需求和高效供给的技术桥梁,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当好行业科技创新的服务员和勤务兵。

 

我们相信,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军中,在向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的跨越中,我们行业的科技创新力量一定可以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类生命健康中,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强。我们相信,在科技界、产业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石化行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坚持创新引领,促进石化行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碳中和的目标给石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新材料、新技术及多能互补、多元供应体系建设提供了更大的机遇。此次嘉宾们的深刻对话,是对当下行业现状的洞察,也是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思考。有辩论,有分歧,有共识,观点在交流中完善,真理在碰撞中确立,希望通过这场思想的盛宴,每个人在充满未知的道路上,都有所启发。

© 2024 CPCIC2024  www.cpcic.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