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
P
CPCIC
CPCIC

后疫情时代油气行业发展看点聚焦体制机制改革

发布时间:2020-07-24  来源:石化行业走出去联盟

 

新冠疫情爆发及蔓延之后,全球经济不同程度按下了“暂停键”。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各国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应对。时至今日,疫情虽然在一些地区还有蔓延和增长,但其整体发展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中国抗疫取得重大进展,率先走出疫情的阴影,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为全球抗疫和经济重启带来希望的曙光。纵观中国整个抗疫和经济重启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体制优势和制度力量对抗疫的胜利发挥了决定性影响,功不可没。油气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在本次疫情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以卓越的表现体现了责任与担当。

 

一、我国油气行业抗疫表现可圈可点,勇立潮头

疫情期间各国采取了普遍的交通管制和商业行为限制措施,导致市场商品需求锐减。具体到石油领域,主要表现在石油产品需求大幅下降及库存增长,国际油价有下行趋势。疫情期间是“欧佩克+”联盟限产会议就限产问题未能达成共识,成为油价滑坡并引发负油价的“导火索”。油价负值历史罕见,让世人为之惊叹。负值之后油价虽然出现了迅即的反弹至正,但其上涨的内在动力已被严重削弱。面对低油价及需求锐减,石油行业的削减投资以及裁员潮再现,油气产量大幅下跌,一向以生命力顽强著称的美国页岩油气行业也开始有些招架不住。在这场低油价冲击中,美国数以万计的油气产业工人失业,处于页岩油气行业领头羊地位的切萨皮克宣告破产,说明疫情触及页岩油气“底线”。但就是在这么艰难的形势下,国内的油气产量仍然保持了增长势头,实属不易。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国油气产量持续增长,其中原油产量9715万吨,同比增长1.7%;天然气产量94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3%。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国家石油公司积极克服疫情、超低油价的双重影响,按照既定的七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生产建设投资,持续强化上游投资力度,取得了一批重大油气发现,确保国内油气增储上产。在全球油气行业直面低油价倾向于大面积削减投资及停工的形势下,中国能够保持对低油价的超强免疫力,其背后的支撑力量就是中国特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二、正视后疫情时代油气行业发展挑战和机遇

随着疫情防控的深入推进以及经济重启,全球正在逐渐迈进后疫情时代。虽然步入新的阶段,但疫情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会马上烟消云散,很有可能还会长期存在,对经济发展形成“硬约束”,经济运行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时间和周期。具体到油气行业,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需要高度关注。

 

一是低油价持续成为大概率事件。油价在负值之后出现了反弹,目前已回升至43美元/桶水平,后续的走势保持平稳的可能性较大,大幅上涨的可能很小。得出此判断的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后疫情时期的经济不会很快恢复高增长,石油石化产品需求也不会快速大幅提升,对油价的拉动作用有限。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的恢复增长都需要较长时期。本次疫情影响程度之深、范围之大远超预期,后续影响力度不会小。其次是非化石能源以其绿色低碳发展优势在后疫情时期发展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对油价的“天花板”效应更加显著。这一点在发达国家的表现将会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日韩和欧洲地区。再次一些国家出于快速启动经济的需要,可能淡化减排意识,倾向于使用价格低廉、技术成熟以及资源丰富的煤炭化石能源,从而对油气需求份额形成替代,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的表现可能比较突出。总之,后疫情时期支撑油价上涨的因素力量总体比较薄弱,低油价极有可能较长时期持续下去。我国油气行业当前正处于勘探开发七年行动计划的关键期,需要做好长期面对低油价的思想准备。
 
二是石油石化行业竞争会更加激烈。如果以2014年油价下行作为起点,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期以来石油行业炼化板块经历了一个原材料低价格“红利期”。之前几年国际油价一直保持相对高位运行,石油公司普遍加大上游勘探开发投资,一些大型公司的年度投资的90%以上甚至都集中在上游。而油价经历了2014年年中突如其来的下跌之后,下游炼化行业的主要原材料成本骤降,炼化产业开始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所以这一时期石油公司普遍加大了下游炼化业务投资力度,全球各地大量炼化项目上马。资源国更是不甘于落于人后,他们普遍希望借助资源优势实现油气产业链加长以获得更多的经济附加值支撑国内经济,沙特、伊朗、俄罗斯皆不同程度寻求此发展模式。其结果是数年之后的今天,炼化产能过剩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原材料低价红利期结束。疫情之后石油石化产品需求不足,同时炼化行业又面临普遍的产能过剩状态,行业的竞争一定会非常激烈,优胜劣汰和资产重组一定会在石油石化行业圈频繁出现。
 
三是海外地缘政治风险升级。疫情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产生深刻影响。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难免不会出现矛盾,而疫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成为诱发这些矛盾升级并导致地区局势不稳定的导火索。疫情期间中东的恐怖袭击事件就比疫情之前更为频繁。恐怖主义组织打着病毒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的旗号,不断制造流血冲突事件,成为地区不稳定的重要根源。国与国之间也是如此,美国此次疫情防控较为失败,为逃避责任和转移国内民众注意力,屡屡对中国进行污名化攻击,同时无所不用其极,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对中国进行打压和遏制。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国油气行业海外发展而言均是新情况、新挑战。
 
四是疫情催生了海外油气业务发展新机遇。疫情发生之后,全球油气行业投资热情遭受重创,石油公司投资计划大幅削减,一定程度上可能催生合作和并购机会。雷斯塔公司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球油气发现创本世纪以来新低,全球常规油气发现仅有49个,不及50亿桶油当量,同比下降近50%,未能再现2019年油气发现的增长态势。受疫情冲击下油价低位和市场低迷双重因素影响,石油公司的经营近中期的经营会较为困难,在裁员和压缩投资的同时,剥离出售资产愿望会比较强烈。据雷斯塔公司数据,目前全球油公司有50亿桶可采石油储量以及75亿桶油当量天然气储量计划用于出售。其中埃克森美孚计划剥离墨西哥湾、北海、尼日利亚、马来西亚、印尼、罗马尼亚等价值150亿美元资产(2021),到2025年剥离250亿美元资产;雪佛龙计划转让位于尼日利亚的部分陆上及浅水区块股份,作为其全球资产重组的一部分;法国的道达尔、美国本土公司2020年及之后均有不同规模和层次的资产剥离计划。对于有海外经营计划的中国油气行业而言,这些拟剥离的资产可能意味着机会。

 

三、油气体制机制改革正在成为行业发展新的突破口

当前我国能源安全形势严峻,疫情期间老问题再现的同时,一些新的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油气行业后疫情时期需要对这些新老问题进行认真审视,从中准确发现风险、挑战和机遇。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国家石油公司将面临国内增储上产、强化仓储能力建设以及增强海外油气获取能力刚性需求,需要快速做出战略调整。其中体制机制改革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突破口。油气体制机制改革究其实质是对与行业发展有关的各类要素运行方式进行重新组合和调整的过程。一般而言,当行业的发展遭遇瓶颈或重大冲击时,调整行业要素配置方式是打破僵局,在不利形势下取得突破的重要选择。历史上有很多类似变革突破的先例,比如中国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就有力地促进了粮食产量增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能源“四革命一合作”中就有能源体制革命,足见对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视。从逻辑关系看,体制革命成功了,行业的运行机制就会比较顺畅,就会对能源生产、消费、科技、国际合作产生正向推动效应,能源行业运行就会卓有效率。就当前油气行业发展形势而言,体制机制改革到位是行业有效地应对国际油价的波动,应对来势汹汹的市场竞争,以及更好审时度势把控行业风险和机遇的充分必要条件。
 
体制机制改革的力量来自政府和行业两个层面,体现的是政策导向与行业行动的结合。令人欣慰的是政府和企业已经在自觉行动。国家层面,政府已将体制机制改革视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2018年可以说是一个显著分水岭。这一分水岭之前,中国经历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与高速发展,取得巨大经济成就;四十年后中国进入了深度开放阶段,中央做出了改革开放事业再出发的重大部署。具体到油气行业,变化尤其显著。近几年有关油气行业的政策密集出台,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不断更新,外商投资领域开放力度日渐加大,目前外商投资国内油气行业已经没有制度障碍。与此同时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对民营企业开放一直在试点和推进,页岩气矿权公开招标已进行两轮,新疆常规油气区块对外招标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下游炼化的市场化改革步子更大,原油进口权已经基本放开,地炼企业快速崛起,沿海七大石化基地建设吸引了一批海外著名跨国公司的参与;终端销售已经完全实现了市场化。多项改革措施一一落地事实说明,在改革开放再出发背景下,我国的油气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一场体现国家意志且一定要看到成效的改革攻坚战。行业层面的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近几年发展模式变革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突出表现在石油公司面对低油价时打破过去的界限与条块分割,开始牵手与合作,依靠设备、人才要素共享降低成本投入,以谋求共同发展。近两年三大油在低油价下开展的联合勘探、联合研究就很有代表性。

 

四、学深悟透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推动油气体制机制改革再上新台阶的根本保障

体制机制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后疫情时期推进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的改革需要有高水平的理论指导。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就是这样一部理论,一盏明灯。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部体制机制改革的经典型文件,油气行业的改革将在这里找到答案。这一决定深刻阐释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决定》高度重视通过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提升做强做大国有资本,提出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的总体规划和设想。从逻辑层次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是要落实到各个行业,油气行业自然也在其中。结合当前现状、面临风险和挑战、机遇,油气行业需要做出如下变革和准备。
 
一是要坚定信心,提高政治站位,明确国家石油公司的能源主体定位。我国能源安全的核心是油气安全,国家石油公司是国家能源安全主体,负有保障国家油气供应的神圣责任。这是国有企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在石油领域的具体体现。作为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后疫情时期国家石油公司改革应严格按照《决定》提出的全面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要求系统推进,对此一定要树立信心。这其中尤其要重视控制力的提升,它是新形势下提升国家石油公司运行治理水平的重中之重。增强控制力的前提条件是不能丢掉传统并确保自身素质过硬,具备打造独树一帜的内生发展能力的能力。只有自身素质过硬,国家石油公司才会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气概和境界。
 
二是深化与各类合作伙伴合作。针对油价低位运行、油气增储上产刚性约束以及资源条件变差、开发条件变难的现状,石油公司必须在目前已有经验基础上加快推动矿权内部流转,让区块动起来,在流转中发现机会。区块只有动起来才有获得发现的可能和希望。为此需要继续深化三大油、延长集团等国家石油公司之间的合作,通过基础设施、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共享化解风险,缩短发展周期和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持续延伸合作范围,与各类非国有资本开展更深更广领域的合作。
 
三是加快建立创新型科技发展机制。后疫情时代无论是油气勘探开发还是炼油化工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前者要面对低油价和开采难度的持续加大挑战,后者要面对来自市场的激烈竞争的挑战。应对挑战最有效的手段是发展并依靠先进的低成本技术。为此行业需要建立起创新型科技发展机制,这个机制就目前形势看,最为迫切的是实现行业跨界融合,吸收众多来自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跨界实现跨越。比如我们一直热议的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就是未来一段时期油气行业科技发展的重点方向,是油气行业实现低成本发展的现实选择。
 
四是全力做好“四供一业”的移交与相关改革,努力实现轻装上阵。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实行公司制改革以来,通过不断历练和发展目前已经具备了相应的业务规模和实力。按照营业收入等指标排名,中国石化等国有企业已经属于全球超大型企业。数量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质量,对过去发展取得的成绩要予以积极评价和肯定。但发展不能停留在原地,要谋求更高水平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中国的国家石油公司由于国情特殊,背负较重的历史包袱,与跨国公司竞争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企业办社会现象较为普遍。为此需要做好减负,加快“四供一业”移交工作的有序推进。
 
五是创新海外油气经营机制,向国际化经营规则继续快速靠拢。后疫情时期海外市场资产重组力度比较大,兼并收购机会也比较多。资源国、跨国石油公司受疫情冲击,一些计划投资项目可能因为资金和疫情防控等问题搁置。疫情之后这些项目重启,资源或项目方合作意愿可能比较强烈,客观上为中国企业提供机会。此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油气企业走向海外在后疫情时期将迎来新的契机。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中国国家石油公司需要加快调整企业海外资产经营机制,按照油气行业国际通行的一些规则去经营和管理企业,深度还原国家石油公司的企业属性,进一步增强资产处置与自主决策能力。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油气行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成为常态。应对风险与危中寻机需要有科学、高效的体制和机制做支撑。石油行业主体特别是国家石油公司需要主动作为,在油气体制改革方面做出积极探索。有了科学高效的制度护航,我们的发展便会有了底气和信心。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毛泽东同志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曾写下这个经典诗句,其自信源自灵活高超的指挥艺术和人民的力量。今天我们面对后疫情时代的风险挑战,犹如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的指挥艺术源自制度自信。《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是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一定位判断,油气行业探索新型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仅是油气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高水平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油气行业的改革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石化行业走出去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联盟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石化行业走出去联盟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来源:能源县志

© 2024 CPCIC2024  www.cpcic.org  All Rights Reserved.